循环过滤系统不足
表现:水流速度低、过滤器容量不足或滤料板结。
检测:观察水面泡沫堆积速度,若24小时内未消散,说明循环效率低。
水质失衡
结垢倾向:总碱度(TA)<80 ppm或钙硬度(CH)>300 ppm,导致碳酸钙沉淀。
pH异常:pH<7.2(酸性)或>7.8(碱性)会加剧悬浮物形成。
藻类繁殖
诱因:消毒剂不足(游离氯<1 ppm)、光照过强或有机物残留(如皮屑、汗液)。
外部污染
重度负荷:大量泳客入水、暴雨带入泥沙或补水含杂质。
悬浮颗粒
来源:藻类破裂释放的有机碎屑、未溶解的消毒剂(如次氯
调整水流:
确保循环泵运行时间≥8小时/天(家庭泳池)至12小时/天(公共泳池)。
滤速匹配:砂缸过滤器流速≤25 m³/h·m²,硅藻土过滤器≤5 m³/h·m²。
反洗维护:
砂缸每周反洗1次,硅藻土每2周更换滤膜。
反洗后使用预涂粉(如DE粉末)恢复过滤精度至2-5微米。
结垢处理:
低TA/CH:投加碳酸钠(调节TA至100-120 ppm)或碳酸钙(调节CH至200-250 ppm)。
高TA/CH:使用EDTA螯合剂软化水质。
pH校正:
酸性(pH<7.2):投加碳酸钠(苏打)。
碱性(pH>7.8):投加盐酸或柠檬酸。
预防性处理:
杀藻剂:投加季铵盐类(如溴硝醇)维持浓度0.5-1 ppm。
紫外线杀菌:安装UV-C灯管(波长254 nm),灭活藻类DNA,减少化学药剂依赖。
应急除藻:
硫酸铜:0.25-0.5 ppm快速杀藻,24小时后加强过滤。
酵素澄清剂:分解藻类残骸,加速悬浮物沉淀(需配合过滤)。
絮凝处理:
投加聚合氯化铝(PAC)0.5-1 ppm,静置2小时后再过滤。
严重浑浊时加倍剂量,连续反洗过滤器2次。
澄清剂辅助:
酵素澄清剂(如Proteam Supreme)分解蛋白质类悬浮物,提升过滤效率。
暴雨后处理:
启动表面排水系统,排出表层污染水。
补充经过软化处理的自来水或RO水。
泳客管理:
设置强制淋浴区,减少有机物带入。
高峰期限流,控制入池人数≤泳池容量的70%。
日常监测
水质检测:每日检测pH、游离氯、总碱度、钙硬度(使用便携式测试仪)。
浊度监控:浊度计实时显示,超过5 NTU立即处理。
设备优化
安装前置毛发过滤器:拦截毛发、树叶等大颗粒杂质。
升级过滤介质:硅藻土(精度1-3微米)替代普通砂缸。
生态平衡
生物控制:引入硝化细菌分解有机物,减少氨氮积累。
紫外线+臭氧协同:降低化学药剂用量,避免藻类抗药性。
误区1:过度依赖澄清剂。
纠正:澄清剂仅为辅助手段,需配合过滤和水质平衡。
误区2:忽略钙硬度管理。
纠正:定期检测CH,避免硬水结垢堵塞管道。
误区3:雨后直接补自来水。
纠正:雨水含酸性物质(pH≈5.6),需中和后再补充。
家庭泳池浑浊处理:
问题:暴雨后浊度15 NTU,藻类滋生。
方案:投加PAC 1 ppm→反洗砂缸→紫外线杀菌2小时→补充RO水,24小时后恢复清澈。
商业泳池藻类爆发:
问题:游离氯0.3 ppm,藻类指数超标。
方案:停用氯系消毒剂,改用溴硝醇(0.5 ppm)+ UV杀菌,48小时后恢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