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桥行业资讯

红桥行业资讯

NEWS CENTER

红桥为什么刚加进去的消毒片测不到余氯含量?

作者: 时间:2025-05-05 浏览量:623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为什么刚加进去的消毒片测不到余氯含量?

核心原因分析

  1. 高温加速氯挥发

    • 增加投加频率(如每日投加次数从1次增至2次)。

    • 选择缓释型消毒剂(如二氯异氰尿酸钠),减少挥发损失。

    • 水温达35℃时,氯的挥发速率显著加快(常温下每小时挥发约1-2ppm,高温下可达3-5ppm)。

    • 解决方案

  2. 水质变化导致需氯量激增

    • 冲击处理:使用 万消灵SWIMdone臭氧粉 分解氯胺,释放游离氯(建议每10天一次)。

    • 预处理强化:增加絮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)或活性炭过滤,减少有机物负荷。

    • 游泳者增多:人体汗液、皮脂、尿液等分泌物含有尿素、氨类物质,与氯反应生成氯胺(结合性余氯),消耗更多游离氯。

    • 有机物污染:藻类繁殖、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增加需氯量。

    • 解决方案

  3. 投加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

    • 需氯量公式需氯量=消毒量+化合反应量+分解氯胺量

    • 消毒量:按1-3mg/L计算(泳池标准)。

    • 化合反应量:按0.5-1mg/L估算(尿素浓度高时需增加)。

    • 分解氯胺量:若检测到氯胺(结合性余氯>0.2mg/L),需额外投加1-2mg/L氯。

    • 传统经验误区:沿用历史投加量(如2袋速溶片),未根据实时水质调整。

    • 科学计算方法

    • 检测误差与操作问题

      • 规范检测流程:投加后静置20分钟再检测。

      • 使用多参数水质仪(如哈希HQ40D)交叉验证。

      • 检测时间不足:氯与水反应需15-30分钟平衡,立即检测可能不准。

      • 试剂失效:试纸或仪器未校准,误判余氯浓度。

      • 解决方案



    微信图片_20240807183422.jpg

    实战应对策略

    1. 动态调整投加量

    场景投加量建议检测频率
    常规泳池(20-30人)2-3袋/100m³·次(速溶2克片)每4小时检测1次
    高峰期(>50人)4-5袋/100m³·次 + 臭氧粉冲击每2小时检测1次
    水温>30℃投加量增加20%,配合缓释剂实时监测(在线传感器)

    2. 冲击处理方案

    • 步骤

      1. 关闭循环系统,排空表层水(减少有机物干扰)。

      2. 5g/m³ 投加SWIMdone臭氧粉,开启循环泵循环4小时。

      3. 重启消毒系统,投加量恢复至常规值。

    • 效果

      • 分解氯胺,释放游离氯(余氯可提升0.5-1mg/L)。

      • 抑制藻类繁殖,降低生物耗氧量(BOD)。

    3. 长期水质维护建议

    • 预处理优化

      • 安装多介质过滤器(石英砂+活性炭),拦截悬浮物与胶体。

      • 每周投加 5mg/L硫酸铜 抑制藻类。

    • 自动化控制

      • 使用ORP传感器(维持650-750mV)联动投加系统,实时调节氯投加量。


    常见误区澄清

    1. “消毒片越多越好”

      • 过量投加会导致 余氯过高(>1mg/L),刺激皮肤和呼吸道,且浪费成本。

      • 安全范围:游离余氯应控制在 0.5-1.0mg/L

    2. “氯胺无害”

      • 氯胺(结合性余氯)无即时杀菌效果,且会释放刺激性气体(如氯气)。

      • 目标:保持游离氯占比>70%,氯胺<30%。


    总结

    泳池余氯不足的核心原因是 高温挥发、水质变化与投加策略僵化。解决需结合动态投加、冲击处理与水质预处理,并采用科学检测手段。若持续异常,建议联系专业机构进行水质全分析(包括总溶解固体、pH值、藻类密度等),制定针对性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