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泳池循环过滤系统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所有杂质(无论比重大小)均能被有效去除,同时避免死水区形成。以下是基于国际标准与工程实践的系统性分析:
杂质分类与分布
漂浮物(比重<1 kg/L):如油脂、毛发、树叶,需通过水面撇沫器或表层回水去除。
悬浮物(比重≈1 kg/L):如皮屑、絮凝物,需通过循环水流充分混合后由过滤器拦截。
沉淀物(比重>1 kg/L):如泥沙、有机物碎屑,需通过底部进水或底排回水抽吸清除。
水流速度与时间控制
最小循环周期:公共泳池≤6小时,私人泳池≤8小时,确保杂质在池内停留时间足够被处理。
流速要求:底部进水流速≥0.3 m/s(防止沉积),表层回水流速≤0.2 m/s(避免扰动沉淀)。
系统组成
表层回水:溢水槽导流水面杂质至底排管道。
底层回水:底部集水口抽吸沉淀物,防止死水区。
给水方式:池底均匀分布进水口(间距≤2m),垂直向上供水。
回水方式:
技术优势
水流形成螺旋上升路径,避免水流短路(需错位布置给/回水口)。
底部回水口与给水口保持≥1.5m距离,防止短流。
底部进水推动水体自下而上流动,悬浮物被过滤拦截。
溢水槽导流表层废水,撇沫器同步去除油脂和毛发。
全覆盖处理:
无死水区:
国际应用
赛事泳池、大型公共泳池的标配,符合WHO《游泳池水质量指南》要求。
回水口布局
底部回水口:间距≤2m,覆盖池底80%面积,直径≥50mm(防堵塞)。
溢水槽设计:坡度≥1%,宽度≥200mm,确保表层水均匀导流。
流量匹配
循环泵选型:流量=池容×2~4小时⁻¹(如50m³泳池需100~200m³/h水泵)。
扬程要求:覆盖池深+管道阻力(通常≥10m)。
防短流措施
回水口与给水口错位布置(≥1.5倍池长)。
水流速度梯度控制:底部流速>表层流速,形成稳定上升流。
表面撇沫器
安装于溢水槽内侧,通过旋转叶片去除表层油脂(效率>90%)。
每周清洗一次,防止毛发堵塞。
生物膜防控
平衡水箱每月高压水枪冲洗,投加次氯酸钠(50~100mg/L)化学冲击消毒。
絮凝与过滤
投加聚合氯化铝(5~10mg/L),提升悬浮物截留率至95%以上。
砂缸滤料采用多层级配(石英砂+活性炭),反冲洗周期≤72小时。
日常监测
每日检测浊度(目标≤1 NTU)、pH(7.2~7.8)、余氯(0.3~1.0 mg/L)。
每周检查回水口堵塞情况,清理漂浮物。
深度维护
每季度清洗砂缸,更换活性炭滤料。
每年校准循环泵流量计,确保循环效率达标。
逆流式循环(池底垂直给水 + 溢水槽+底排回水) 是当前最科学的泳池循环过滤形式,其通过分层处理不同比重杂质、无死角水流设计,实现高效净化。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撇沫器辅助去油、定期维护防生物膜,并严格匹配循环流量与扬程参数。未来趋势将更注重智能化控制(如变频水泵+在线浊度监测),进一步提升能效与水质稳定性。